很多小区、厂区在雨季会突然发现:地下闸阀井像一口“小水井”,积水几十厘米深,阀门手轮被淹得锈迹斑斑,启闭一次得几个人抬泵抽水。问题不是后期管理疏忽,而是安装阶段就“忘了给井找下水道”。下面用工程师的“语言”,但用大白话告诉你:如何在闸阀井还在图纸上时,就把排水系统一次做到位。
一、先弄清“水从哪来”
雨污混错接:检查井盖密封不严,雨水直接灌入。
地下水位高:尤其南方黏土地区,毛细水沿着井壁渗出。
管道冷凝:高温高湿季节,冷水管外壁结露滴落。
清洗排水:管道冲洗时,冲洗水沿阀杆流入井内。
只有知道来源,才能选对排水方式,否则“抽水比进水快”永远治不好。
二、设计阶段的三步“预埋”
标高预埋
把井底做得比管底再低20~30 cm,形成一个“集水坑”。集水坑尺寸只要30 cm×30 cm就够,既省混凝土,又能让水泵吸口“喝到最后一口水”。
管位预埋
在井外壁预埋一根DN50~DN80的PVC排水管,管口内伸集水坑,外接就近的雨污管网或渗水井。管子进口加不锈钢丝网+止回阀,防止虫鼠逆流。
电源预埋
如果现场常年高水位,建议用自动潜水泵。在井壁再预埋一根穿线管(DN25),把220 V防水电缆一次性引到井口配电箱,后期不用撬砖拉明线。
三、三种常用排水方案对比
重力排水——最省心
条件:井外有低于井底的雨水管或明沟。
做法:预埋管直接坡向外部,坡度≥1%。优点是无动力、零维护;缺点是受标高限制,很多工地无法达到。
自动泵排水——最稳妥
条件:地下水位高、外部无低洼点。
做法:在集水坑放一台小型自动潜水泵(带浮球开关),水位≥15 cm自启,≤5 cm自停。优点是全天候;缺点需定期巡检泵体。
渗水井排水——最经济
条件:土壤渗透系数≥1×10⁻⁵ m/s(粗砂、砾石)。
做法:井旁再挖一个φ600 mm、深1.5 m的渗水井,填碎石,预埋管把阀井积水引过去。优点是免电免泵;缺点是长期会淤堵,需3~5年淘洗一次。
四、施工细节别忽视
• 井壁防水:内壁刷一道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层,防止地下水渗出。
• 管口封堵:预埋管在土建阶段先用泡沫塞封口,避免混凝土灌入;管道安装完再拔塞。
• 防臭防蚊:外部无压排水管出口加P型存水弯或防蚊闸。
• 标识管理:在竣工图上用红色标注“阀井排水管”,避免后期绿化挖断。
五、验收口诀
“一看二测三记录”
一看:井底是否预留集水坑,管口是否带滤网。
二测:灌水试验,5分钟水位下降≥5 cm即合格。
三记录:拍照、录视频,把排水管坐标、管径、坡度写进运维手册。
总结
把排水系统“预埋”在土建阶段,成本不到总造价的1%,却能让后期运维省力90%。一句话:井会积水不可怕,可怕的是当年没人给它留一条“回家的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