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阀门为什么会结霜?
温度低于0℃且低于空气露点
低温阀内流体-40℃甚至-160℃,阀体金属导热快,外表面若高于0℃则只会凝露;若低于0℃,空气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冰晶——这就是'霜'。
漏冷
阀体、法兰或填料函只要有一点点内漏,低温气体持续渗出,局部温度骤降,霜层首先从这里'开花'。
吸热
阀体裸露在空气中,本身就像一根'冷桥',把内部冷量源源不断导出来,外壁温度降低后,周围水蒸气不断来'贴冷屁股'。
二、结霜≠一定故障,但过厚就有风险
三、先判断'病根':保温or伴热?
看部位
手摸+红外测温
查保温层外观
看电伴热回路(如有)
配电箱电流=0或远低于额定值:断路、温控器误设、发热电缆断线。
测发热电缆表面<5℃:未启动或功率衰减,需要更换。
伴热只缠了阀体,没延伸到法兰、螺栓:冷桥照样结霜。
四、对症下药:三步解决
先止漏
内漏是'霜根'。用扭矩扳手对角紧固法兰螺栓(不锈钢垫片推荐70N·m一圈分三次);阀杆泄漏则加装活接注脂或更换低泄漏填料(如石墨+因科镍丝)。
再保温
后伴热(可选)
环境湿度>80%、阀组间歇运行或短时停车需快速融霜,应加自调控电伴热带:10℃启动,30℃停止,功率15-25W/m。
伴热优先贴在阀体'6点钟'位置,再螺旋缠绕到法兰、螺栓,最后外包保温,形成'内加热+外绝热'。
对极低温(LNG <-140℃)阀门,推荐'真空夹克阀'——阀体自带真空腔,根本不给湿空气接触机会,一次性投资高,但免维护。
五、日常运维小贴士
每班巡检用'看、摸、测'三招:看霜厚、摸渗漏、测电流。
保温铝皮被踩踏变形后雨水易渗入,发现鼓包立即更换。
冬季停车先关阀后停泵,让流体在阀内'自暖'半小时,再断电伴热,可防止冰堵。
建立'霜厚-维修'台账,霜厚>5mm即列入计划,避免等到挂大冰溜才抢修。
六、结论
低温阀门结霜不是简单的'保温没包好',也不是一味'加伴热'就能解决。正确顺序是:先确认内部无泄漏→再保证保温层干燥完整→必要时加装或修复电伴热。把'止漏、保温、伴热'三张牌打对顺序,阀门就不会再穿厚厚的'霜棉袄'了。